微信誕生於2011年。微信是騰訊公司於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為智慧型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式;微信支援跨通訊業者、跨作業系統平台透過網路快速發送免費(需消耗少量網路流量)語音簡訊、影片、圖片和文字,同時,也可以使用透過分享串流內容的資料和基於位置的社交插件「搖一搖」、「朋友圈」、」公眾平台「、」語音記事本「等服務插件。
本教學操作環境:HarmonyOS 2.0系統、微信8.0.27版、HONOR V30。
微信(微信)是一個為智慧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式。微信支援跨通訊業者、跨作業系統平台透過網路快速發送免費(需消耗少量網路流量)語音簡訊、影片、圖片和文字,同時,也可以使用透過分享串流內容的資料和基於位置的社群插件「搖一搖」、「朋友圈」、」大眾平台「、」語音記事本「等服務外掛程式。
微信由深圳騰訊控股有限公司(Tencent Holdings Limited)於2010年10月規劃啟動,由張小龍所帶領的騰訊廣州研發中心產品團隊打造,於2011年1月21日推出。
2010年10月,一款名為Kik的App因上線15天斬獲1000萬用戶而引起業內關注,張小龍敏銳地註意到Kik的快速崛起。一天晚上,他在研究Kik類軟體時,突然產生一個想法:行動互聯網將來會誕生一個新的IM,很可能會對QQ造成很大威脅。
他思考一兩個小時後,給馬化騰寫了封郵件,建議騰訊著手打造新的IM。馬化騰很快回覆郵件,表示認同張小龍的建議。隨後,他主動請纓,建議由自己率領的騰訊廣州研發部來承擔這個項目的開發,「反正是研究性的,沒有人知道未來會怎麼樣,」張小龍回憶道,「整個過程起點就是一兩個小時,突然搭錯了一個神經,寫了這個郵件,就開始了。」
其實,張小龍率先打造新的IM不假,但騰訊內部並非只有他一個團隊在做。原因很簡單,張小龍看到未來新趨勢是一方面,微博的出現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,後者從社交切入,對於騰訊而言是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,巨大的危機感倒逼其啟動賽馬機制。
當時,騰訊內部有3個團隊(QQ團隊、QQ通訊錄團隊、QQ信箱團隊)報名做一款能夠對抗微博、解決PC到行動端的產品,最後張小龍領銜的QQ信箱團隊打造的微信獲勝,成功實現自我顛覆,逐漸成為騰訊在行動端的排頭兵,協助其最早拿到行動網路船票。
2011年初,微信上線,張小龍在1.0版本中推出了相當於免費發送簡訊的文字功能。當時,微信用戶量不大。為了抓住用戶,微信也開始增加一些更貼近人性的功能,包括尋找附近的人、朋友圈、搖一搖、漂流瓶等,這些功能也被香港《蘋果日報》盛讚為「點睛之作」。在微信推出「尋找附近的人」功能後,用戶數量成長曲線出現了一個陡峭的上升;而在發布「搖一搖」功能後,微信用戶量出現暴漲。 2012年,微信推出外文版本,在香港、澳門、台灣、越南、泰國、馬來西亞、沙烏地阿拉伯、新加坡等地登上了社群軟體類的榜首。
在微信迅速崛起後,馬化騰曾感慨道,如果微信不在騰訊,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話,而是在另外一家公司,那騰訊可能根本就擋不住。 「回過頭來看,生死關頭其實就是一兩個月,那時候我們幾個核心的主管天天泡在上面,研究產品。」
回首過去十一年,微信確實給中國人帶來諸多改變,也許你未曾察覺,但改變無時無刻不在發生。我列舉你一定感同身受的四大改變:
一、微信支付讓你告別錢包
2013年8月,微信支付正式上線,起初用戶增長緩慢,真正一炮而紅是在2014年春節。憑藉社交裂變 春晚流量加持,微信紅包成為當年最火熱的新年利是,助力微信支付短短2天綁定2億張個人銀行卡,而支付寶為此用了8年。難怪馬雲會把微信紅包的快速崛起形容為“珍珠港偷襲”,使整個支付寶上下如臨大敵。
經此一役,微信支付有了叫板支付寶的底氣,支付寶不敢小覷這個爆發力驚人的後起之秀,行動支付大戰一觸即發。而推廣行動支付的關鍵在於場景佈局,因此,你會看到,阿里、騰訊在熱門消費場景爭奪上打得不亦樂乎,比如打車、餐飲、商超、停車場等,總能看到微信支付與支付寶激烈對壘的身影。
而雙方廝殺越激烈,覆蓋的消費場景無所不在,用戶受益越多,出門不帶錢包、一台手機行天下成為現實。吃喝玩樂都能用微信支付輕鬆解決。為了迎合年輕人的消費習慣,上至連鎖超市下至路邊攤小商販,都會貼上微信支付二維碼供顧客付款,甚至連乞丐也用微信支付來乞討。不斷普及助力行動支付入選“新四大發明”,微信支付無疑是頭號功臣。
二、朋友圈讓你曬個不停
朋友圈是微信最偉大的發明之一,於2021年4月上線,如今已成為深入人心的國民秀場,文字、圖片、小影片等不同內容型態,讓朋友圈越來越精彩。有人說,因為朋友圈的出現,中國人出國旅遊、吃大餐、消費奢侈品的次數翻了好幾倍,在朋友圈,我們提前步入已開發國家行列。
有了朋友圈,中國人的「平均顏值」也大幅提升,美女俊男齊刷刷湧現,順便帶火各種美顏修圖工具。同時,朋友圈也讓我們知道親人朋友並未淡忘,一個按讚、一句留言都是關懷。有了朋友圈,刷屏變成一種追求、目標甚至奢望,有時也讓人想起被XX刷屏支配的恐懼。
當然,朋友圈不一定全是真善美,也充斥著不好的一面。例如,賣貨的微商瘋狂刷屏,朋友圈變成工作圈、廣告圈,逐漸偏離與朋友互動的初心。因此,你會看到,很多人選擇遠離朋友圈,越來越少看朋友圈、發朋友圈,就連不少高度依賴的用戶也設定為只開放最近三天動態。的確,朋友圈有利有弊,就看你怎麼用它。
三、公眾號讓你少奮鬥幾年
2012年8月,微信公眾平台正式上線。其實,公眾號成立的初衷,只是為空空蕩蕩的微信增加一些可供用戶消費的內容,但實際發展勢頭遠超張小龍的預期,竟然會引發一場轟轟烈烈的新媒體革命,時至今日依然餘波未絕,影響有多深遠可見一斑。
這場新媒體革命的弄潮兒,既有羅振宇、石榴婆、六神磊磊等傳統媒體人,也有林少、沙小皮、貓老大等本職工作與媒體關係不大的年輕人。他們以不同的姿態入場,共同塑造影響國人閱讀的新媒體生態。這年頭,誰還不關注幾個公眾號,真實反映出公眾號成為新媒體創業的沃土,儼然一種新風尚,微信幫助不懂技術的他們以另一種方式共享移動互聯網崛起的紅利。
儘管現在開設公眾號越來越難突圍,但內容為王的道理從未過時,好飯不怕晚,papi醬便是最佳力證。而早期享受公眾號巨大紅利的那些先行者,無不感慨“什麼時候寫字會這麼賺錢”,公眾號改變個人命運、讓我少奮鬥幾年成為很多人的真實寫照,他們真得感謝“微信之父”張小龍。
四、小程式讓你用完即走
小程式前身是“應用號碼”,因為蘋果介入而被迫更名,於2017年1月正式上線。它最大特色在於無需下載、即搜即用,貫徹張小龍「用完即走」的產品概念。表面上看,小程式可以取代不常用的App,為用戶手機內存減負,但更大作用在於幫助微信完善自身生態圈,既籠絡大量開發者,也盡可能俘獲更多用戶。
小程式上線之初,因UI設計、大小限制、用戶體驗等問題而遭到業內唱衰,但其成功經受住考驗,在電商、遊戲等行業應用廣泛。如今,小程式已成為大熱的行業風口,超級App更把其當作標配,阿里、百度、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大廠均推出自家的小程式平台,小程式生態不斷走向繁榮。
當然,小程式不僅服務於廣大開發者和用戶,也對於微信本身是個重大利好。儘管微信生態三大板塊——公眾號、朋友圈、微信支付分工明確,但並未徹底強關聯起來,也沒有實現無縫打通。小程式出現後情況大為改觀,使微信可以更好地連接一切(人和服務)。難怪360掌門人周鴻禕不禁調侃道,現在沒有無線互聯網一說,只有“微信互聯網”,因為微信本身就是互聯網。
更多相關知識,請造訪常見問題欄位!
以上是微信出生於哪一年的詳細內容。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