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常見問題 > 物聯網是第幾次資訊科技革命

物聯網是第幾次資訊科技革命

藏色散人
發布: 2022-01-07 09:40:14
原創
10148 人瀏覽過

物聯網是第三次資訊科技革命;物聯網即“萬物相連的互聯網”,是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,將各種資訊感測設備與網路結合起來而形成一個巨大的網絡,實現任何時間、任何地點,人、機、物的互聯互通。

物聯網是第幾次資訊科技革命

本文操作環境:Windows7系統、DELL G3電腦

物聯網是第幾次資訊科技革命?

1999年正式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,並被認為是第三次資訊科技革命。

定義

物聯網( IoT ,Internet of things )即“萬物相連的互聯網”,是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,將各種資訊感測設備與網路結合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,實現任何時間、任何地點,人、機、物的互聯互通。

物聯網是新一代資訊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,IT產業又叫:泛互聯,意指物物相連,萬物萬聯。由此,「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」。這有兩層意思:第一,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,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;第二,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,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。因此,物聯網的定義是透過射頻識別、紅外線感應器、全球定位系統、雷射掃描器等資訊感測設備,按約定的協議,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,進行資訊交換和通信,以實現對物品的智慧化識別、定位、追蹤、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路。

起源

物聯網概念最早出現在比爾蓋茲1995年《未來之路》一書,在《未來之路》中,比爾蓋茲已經提及物聯網概念,但當時受限於無線網路、硬體及感測設備的發展,並未引起世人的重視。

1998年,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創造性地提出了當時被稱為EPC系統的「物聯網」的構想  。

1999年,美國Auto-ID首先提出「物聯網」的概念,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編碼、RFID技術和互聯網的基礎上。過去在中國,物聯網被稱之為感測網。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啟動了感測網的研究,並已取得了一些科學研究成果,建立了一些適用的感測網。同年,在美國舉行的行動運算和網路國際會議提出了,「感測網是下一個世紀人類面臨的另一個發展機會」。

2003年,美國《技術評論》提出感測網路技術將是未來改變人們生活的十大技術之首。

2005年11月17日,在突尼斯舉行的資訊社會世界高峰會(WSIS)上,國際電信聯盟(ITU)發布了《ITU互聯網報告2005:物聯網》,正式提出了「物聯網”的概念。報告指出,無所不在的「物聯網」通訊時代即將來臨,世界上所有的物體從輪胎到牙刷、從房屋到紙巾都可以透過因特網主動進行交換。無線射頻識別技術(RFID)、感測器技術、奈米技術、智慧嵌入技術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和關注 。

特徵

物聯網的基本特徵從通訊物件和流程來看,物與物、人與物之間的資訊互動是物聯網的核心。物聯網的基本特徵可歸納為整體感知、可靠傳輸和智慧處理  。

整體感知—可利用無線射頻辨識、二維碼、智慧型感測器等感知設備感知來獲取物體的各類資訊。

可靠傳輸—透過對網路、無線網路的融合,將物件的資訊即時、準確地傳送,以便資訊交流、分享。

智慧處理—使用各種智慧技術,將感知與傳送到的資料、資訊進行分析處理,實現監控與控制的智慧化。根據物聯網的以上特徵,結合資訊科學的觀點,圍繞資訊的流動過程,可以歸納出物聯網處理資訊的功能:

(1)獲取資訊的功能。主要是資訊的感知、識別,訊息的感知是指對事物屬性狀態及其變化方式的知覺和敏感;訊息的辨識指能把所感受到的事物狀態用某種方式表示出來。 (2)傳送訊息的功能。主要是資訊發送、傳輸、接收等環節,最後把獲取的事物狀態資訊及其變化的方式從時間(或空間)上的一點傳送到另一點的任務,這就是常說的通訊過程。 (3)處理資訊的功能。是指資訊的加工過程,利用現有的資訊或感知的資訊產生新的訊息,實際上是製定決策的過程。 (4)施效資訊的功能。指資訊最終發揮效用的過程,有許多的表現形式,比較重要的是透過調節物件事物的狀態及其變換方式,始終使物件處於預先設計的狀態 [5]  。

更多相關知識,請造訪常見問題欄位!

以上是物聯網是第幾次資訊科技革命的詳細內容。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!

相關標籤:
來源:php.cn
本網站聲明
本文內容由網友自願投稿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本站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涉嫌抄襲或侵權的內容,請聯絡admin@php.cn
最新問題
熱門教學
更多>
最新下載
更多>
網站特效
網站源碼
網站素材
前端模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