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後端開發 > Python教學 > 建立您自己的 AI 部分 - 設定 AI/ML 開發環境

建立您自己的 AI 部分 - 設定 AI/ML 開發環境

Linda Hamilton
發布: 2024-12-11 02:54:14
原創
686 人瀏覽過

作者:特里克斯·賽勒斯

Waymap滲透測試工具:點這裡
TrixSec Github:點這裡
TrixSec Telegram:點此


開始使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需要準備充分的開發環境。本文將引導您設定 AI/ML 之旅所需的工具和函式庫,確保初學者順利起步。我們還將為那些想要避免複雜的本地設定的人討論 Google Colab 等線上平台。


AI/ML 開發的系統需求

在深入研究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專案之前,必須確保您的系統能夠處理運算需求。雖然大多數基本任務可以在標準機器上運行,但更高級的專案(例如深度學習)可能需要更好的硬體。以下是根據專案複雜性劃分的系統需求:


1.對於初學者:小項目和學習

  • 作業系統: Windows 10/11、macOS 或任何現代 Linux 發行版。
  • 處理器:雙核心CPU(Intel i5或AMD同等產品)。
  • RAM: 8 GB(最低);建議使用 16 GB,以實現更流暢的多工處理。
  • 儲存:
    • 20 GB 可用空間用於 Python、函式庫和小型資料集。
    • 強烈建議使用 SSD,以獲得更快的效能。
  • GPU(顯示卡): 不需要; CPU 足以滿足基本的 ML 任務。
  • 網路連線:下載庫、資料集和使用雲端平台所需。

2.對於中間項目:更大的資料集

  • 處理器: 四核心 CPU(Intel i7 或 AMD Ryzen 5 同等產品)。
  • RAM: 至少 16 GB;對於大型資料集,建議使用 32 GB。
  • 儲存:
    • 50–100 GB 可用空間用於資料集和實驗。
    • SSD 用於快速資料載入和操作。
  • GPU:
    • 具有至少 4 GB VRAM 的專用 GPU(例如 NVIDIA GTX 1650 或 AMD Radeon RX 550)。
    • 對於訓練較大的模型或試驗神經網路很有用。
  • 顯示:雙顯示器可以提高模型除錯和視覺化過程中的工作效率。

3.對於高階專案:深度學習與大型模型

  • 處理器:高效能CPU(Intel i9或AMD Ryzen 7/9)。
  • RAM: 32–64 GB,用於處理記憶體密集操作和大型資料集。
  • 儲存:
    • 1 TB 或更多(強烈建議使用 SSD)。
    • 資料集可能需要外部儲存。
  • GPU:
    • 由於 CUDA 支持,NVIDIA GPU 是深度學習的首選。
    • 建議:NVIDIA RTX 3060 (12 GB VRAM) 或更高版本(例如 RTX 3090、RTX 4090)。
    • 預算選項:NVIDIA RTX 2060 或 RTX 2070。
  • 冷氣與電源:
    • 確保 GPU 適當冷卻,尤其是在長時間訓練期間。
    • 可靠的電源支援硬體。

4.雲端平台:如果您的系統無法達到要求

如果您的系統不符合上述規格或您需要更多運算能力,請考慮使用雲端平台:

  • Google Colab: 免費,可使用 GPU(可升級至 Colab Pro,以獲得更長的運行時間和更好的 GPU)。
  • AWS EC2 或 SageMaker: 適用於大型 ML 專案的高效能執行個體。
  • Azure ML 或 GCP AI Platform: 適合企業級專案。
  • Kaggle Kernels: 免費用於較小資料集的實驗。

基於用例的建議設定

Use Case CPU RAM GPU Storage
Learning Basics Dual-Core i5 8–16 GB None/Integrated 20–50 GB
Intermediate ML Projects Quad-Core i7 16–32 GB GTX 1650 (4 GB) 50–100 GB
Deep Learning (Large Models) High-End i9/Ryzen 9 32–64 GB RTX 3060 (12 GB) 1 TB SSD
Cloud Platforms Not Required Locally N/A Cloud GPUs (e.g., T4, V100) N/A
用例 CPU 記憶體 GPU 儲存 標題> 學習基礎知識 雙核心 i5 8–16 GB 無/集成 20–50 GB 中級機器學習項目 四核心 i7 16–32 GB GTX 1650(4 GB) 50–100 GB 深度學習(大型模型) 高階 i9/Ryzen 9 32–64 GB RTX 3060(12 GB) 1 TB SSD 雲端平台 本地不需要 不適用 雲 GPU(例如 T4、V100) 不適用 表>

第 1 步:安裝 Python

Python 因其簡單性和龐大的庫生態系統而成為 AI/ML 的首選語言。安裝方法如下:

  1. 下載Python:

    • 造訪 python.org 並下載最新的穩定版本(最好是 Python 3.9 或更高版本)。
  2. 安裝Python:

    • 按照適合您的作業系統(Windows、macOS 或 Linux)的安裝步驟進行操作。
    • 確保在安裝過程中選取將 Python 新增至 PATH 選項。
  3. 驗證安裝:

    • 開啟終端機並輸入:
     python --version
    
    登入後複製
    登入後複製

    您應該會看到已安裝的 Python 版本。


第 2 步:設定虛擬環境

為了保持專案井井有條並避免依賴衝突,最好使用虛擬環境。

  1. 建立虛擬環境:
   python -m venv env
登入後複製
登入後複製
  1. 啟動虛擬環境:

    • 在 Windows 上:
     .\env\Scripts\activate
    
    登入後複製
  • 在 macOS/Linux 上:

     source env/bin/activate
    
    登入後複製
  1. 在環境下安裝庫: 啟動後,任何安裝的庫都會被隔離到這個環境。

第 3 步:安裝必要的庫

Python 準備好後,安裝以下對 AI/ML 至關重要的函式庫:

  1. NumPy: 用於數值計算。
   pip install numpy
登入後複製
  1. pandas: 用於資料操作和分析。
   pip install pandas
登入後複製
  1. Matplotlib 和 Seaborn: 用於資料視覺化。
   pip install matplotlib seaborn
登入後複製
  1. scikit-learn: 用於基本的 ML 演算法和工具。
   pip install scikit-learn
登入後複製
  1. TensorFlow/PyTorch: 用於深度學習。
   pip install tensorflow
登入後複製


   pip install torch torchvision
登入後複製
  1. Jupyter Notebook: 用於編碼和視覺化的互動式環境。
   pip install notebook
登入後複製

第 4 步:探索 Jupyter Notebook

Jupyter Notebooks 提供了一種互動式方式來編寫和測試程式碼,使其非常適合學習 AI/ML。

  1. 啟動 Jupyter Notebook:
   jupyter notebook
登入後複製

這將在您的瀏覽器中開啟一個網頁介面。

  1. 建立一個新筆記本:
    • 點選新建> Python 3 Notebook 並開始編碼!

第 5 步:設定 Google Colab(可選)

對於不想設定本地環境的人來說,Google Colab 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它是免費的,並提供強大的 GPU 用於訓練 AI 模型。

  1. 訪問 Google Colab:

    • 前往 colab.research.google.com。
  2. 建立一本新筆記本:

    • 點選新筆電開始。
  3. 安裝庫(如果需要):
    NumPy 和 pandas 等庫已預先安裝,但您可以使用以下方式安裝其他庫:

 python --version
登入後複製
登入後複製

第 6 步:測試設定

為了確保一切正常,請在 Jupyter Notebook 或 Colab 中執行這個簡單的測試:

   python -m venv env
登入後複製
登入後複製

輸出應該是

Part Building Your Own AI - Setting Up the Environment for AI/ML Development


常見錯誤及解決方案

  1. 找不到庫:

    • 確保您已在活動虛擬環境中安裝該程式庫。
  2. Python 無法辨識:

    • 驗證 Python 是否已加入您的系統 PATH。
  3. Jupyter 筆記本問題:

    • 確保您已在正確的環境中安裝 Jupyter。

~Trixsec

以上是建立您自己的 AI 部分 - 設定 AI/ML 開發環境的詳細內容。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!

來源:dev.to
本網站聲明
本文內容由網友自願投稿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本站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涉嫌抄襲或侵權的內容,請聯絡admin@php.cn
作者最新文章
熱門教學
更多>
最新下載
更多>
網站特效
網站源碼
網站素材
前端模板